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发起挑战

中国站在南极种菜,来“蹭网”的俄罗斯站这样礼尚往来…
5月 15, 2020
2020珠峰高程测量冲顶队员名单公布包括两名测绘人员
5月 18, 2020
(Xinhua/Sun Fei)

(Xinhua/Sun Fei)



2020-05-16 • 来源 : 中新网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发起挑战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5月16日电 记者16日从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了解到,测量登山队员16日14时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出发,再次向珠峰发起挑战。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说,如果天气条件允许,测量登山队有望于22日登顶。

据了解,从珠峰登山大本营出发,一般要经过约一周时间才能到达峰顶,期间要经过位于海拔5800米、6500米、7028米、7790米和8300米的五个营地。冲顶当日,登山者一般于凌晨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上午天气相对好时登顶,随后下撤。

此前,由于攀登路线积雪过深,有流雪危险,登山队推迟了原定的攀登计划,9日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下撤休整。12日,修路(即在山体上铺设路绳以保证后续登山者安全攀登)队员尝试打通从海拔8300米至峰顶的路线,但因高空风力过大,也决定下撤。

据了解,测量登山队此次同时参考西藏气象部门提供的珠峰北坡,以及瑞士专业登山气象机构提供的南坡天气预报,以综合判断冲顶最佳天气时机。

据珠峰高程测量气象保障服务队长、日喀则市气象局副局长石磊介绍,其团队每天向登山队提供北坡海拔6000米、7000米、8000米和9000米的气象要素预测,包括天气状况、温度、风向和风速等。(记者多吉占堆、边巴次仁、王沁鸥、魏玉坤)




2020-05-16 • 来源 : 中新网

 


2020-05-17 • 来源 : 新京报 记者:韩沁珂 编辑:王婧祎

珠峰登顶测量前:有人在海拔6000米追星星



测量珠峰的高度是一项复杂、精密、需要多部门参与的系统工程。在测量登山队最终登顶前,需要测绘人员在珠峰脚下寻找适宜位置,以便在登山队员登顶后进行配合测量;对珠峰高度的“零点”进行水准测量,作为珠峰高度的基础;还需要气象、登山向导等多部门配合。

5月16日,30余名2020珠峰高程(即高度)测量登山队的成员再次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珠峰峰顶迈进。

这支由专业登山运动员和专业测绘人员组成的队伍已经集中训练了数月,接下来,他们将携带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重力仪、雪深雷达、气象测量仪器和觇标等测量设备,前往珠穆朗玛峰峰顶,测定珠峰高度。

尽管8848.43米的珠峰高度已被广泛认同,但由于青藏高原地区是全球板块运动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珠峰的高度仍在不断变化,人们尝试利用新技术去寻找更精确的珠峰高度。继1975年、2005年后,珠峰高程测量工作于2020年再次开始。

测量珠峰的高度是一项复杂、精密、需要多部门参与的系统工程。在测量登山队最终登顶测量前,需要测绘人员在珠峰脚下寻找适宜位置,即交会点,以便在登山队员登顶后进行配合测量;对珠峰高度的“零点”进行水准测量,作为珠峰高度的基础;对交会点的位置坐标进行校准,以提高最终的测量精度;还需要气象、登山向导、设备提供、数据处理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

5月8日,受天气影响,登山队推迟了原定于5月12日前后进行的登顶计划。等到天气晴朗、风力适当的时候,他们将再次向珠峰顶端发起冲击。届时,留在珠峰脚下的测绘人员也将提前等在交会点,与登顶队员配合完成最后的测量工作。最终的珠峰高度数据将在几个月后得出,为地球运动以及地质活动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交会点普查:寻找“东绒2”

李科在位于海拔5300米的一处测绘人员驻扎的营地——珠峰二本营里待命时,还在反复练习着设备操作。高海拔地区温度低、氧气稀薄,恶劣的环境会削弱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他和队友们要用熟练度来弥补。

作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交会组的成员,李科不需要登顶,而是和队友们在珠峰脚下的六处测量点上进行三角高程和峰顶交会测量。这是珠峰高程测量中最关键的一环。

他们和登顶队员的配合如下:登山队最终登顶珠峰时,会在峰顶竖起一根2米多高的觇标。觇标看上去就是一根铝合金棍子上顶着一个长宽约40厘米的笼子,盒子里装着多组棱镜,用于反射测距仪发射过来的激光光柱。由于珠峰顶端并非一个点,而是一块几平方米大小的小平台,因此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觇标顶端的笼子将成为珠峰峰顶的象征,方便各种仪器瞄准测量。

峰顶觇标竖起后,李科会通过卫星电话或对讲机得到通知。他们将操作超长距离测距仪向上对准觇标,通过觇标反射回来的激光,得到距离和各种角度数据。这些数据将通过复杂的模型,用于计算珠峰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李科等测绘人员所在的测量位置非常关键,被称为交会点。此次珠峰测量中,将有6个交会点同时工作。

选择交会点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参与珠峰高程测量方案设计的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下称国测一大队)副总工程师刘站科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首先,在交会点,要能够无遮挡地看到珠峰峰顶;其次,地基稳定,可以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国测一大队提供的示意图显示,此次测量选择的交会点都是基于2005年珠峰测量的成果,包括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分布在绒布河谷两侧的Ⅲ7、中绒、西绒、东绒2和最高的海拔6000米的东绒3。六个点呈扇形分布在珠峰北坡上。

 
这些交会点并不存在于普通地图上,普通人也几乎不会踏足,它们仅用于珠峰测量。以“东绒2”交会点为例,这是一块位于小山峰中段的平台,坡度和缓,适合人长时间停留和机器架设。在2005年珠峰测量时,测绘人员曾在这里留下测绘点标记——一个小小的红色十字。

然而,由于时隔15年,时间给珠峰地区留下的痕迹格外深刻,足以改变部分地形地貌特征,交会点的位置也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李科等测绘人员需要首先进行交会点普查,即根据2005年留下的位置信息找到这些交会点。

这一过程并不是卫星定位和地图导航那么简单。国测一大队天文测量组组长李飞战负责普查“东绒2”。回想起第一次寻找“东绒2”时的情景,李飞战依然郁闷。

高原上氧气稀薄,人即使是缓慢走动也会气喘吁吁,更不必说徒步爬山。4月11日,李飞战和同事们拿着手持卫星导航设备和地图出发了。从二本营到海拔5800米的另一处营地,预计3小时的路程,他们走了7个小时才到。

根据2005年珠峰测绘队员的描述,他们要去往的营地附近有条“跳一步就能迈过”的小河沟,可现在,这条小河沟已经变成了一条深超7米、宽近20米的深沟,队员需要拉绳子才能上下。

接近下午5点,天气突变,风雪交加,大风吹得人几乎无法喘气。前方探路的队员发现前往“东绒2”的原有道路发生过塌方,已经无法通过。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新路异常危险,他们只能就地搭帐篷休息。当天晚上,他们匆忙吃了几口压缩饼干,喝的是凉水。李飞战在工作日记中写道:外面风雪太大,炉子太小,水烧不开。继续阅读



2020-05-17 • 来源 : 新京报 记者:韩沁珂 编辑:王婧祎